急性胰腺炎是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其原因是由于胰腺急性炎症并伴有产生的酶类从腺细胞逸出到周围组织所引起的炎症。其主要病理变化有胰腺水肿、坏死和出血。我院自1977年以来,采用大承气汤加味,治疗急性胰腺炎48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一般资料
本组48例中,男20例,女26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70岁,48例均有典型的上腹部及局部压痛和反跳痛;39例伴有恶心、呕吐,巩膜黄染8例,发热30例。尿淀粉酶测定在128μ(wimsim涂片法)以上。白细胞总数超过1万以上38例。发病到就诊时间最短4小时,最长34小时,其中有6例伴胆道蛔虫症,8例伴胆囊炎。
辨证分型
1、肝郁气滞型(多见于轻症水肿型胰腺炎):两肋脘腹阵痛或串痛,胸闷嗳气,或伴恶心呕吐,腹痛拒按,舌苔薄白或微黄,脉细或紧6例。
2、胃肠实热型(多见于重症水肿型胰腺炎):脘腹满痛拒按,大便燥结,有痞、满、燥、实四症,尿短赤,舌苔黄厚,脉洪数或弦数,共28例。
3、湿热蕴结型(相当于合并胆道蛔虫症的急性胰腺炎):脘腹胀痛,拒按或上腹钻顶痛,多伴有黄疸,胸闷,恶心呕吐,发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共14例。
治疗方法
1、中药治疗:大承气汤加黄芩、黄柏、柴胡。肠胃实热型,热重加金银花、连翘;湿热蕴结型有黄疸者加茵陈、栀子,合并胆道蛔虫者加苦楝皮、槟榔、细辛。

2、针刺疗法:腹痛剧烈针足三里、阳陵泉、内关,胆囊穴强刺激,每日1一2次。
本组病例均不禁食和胃肠减压,入院后即予流食或半流食,忌油腻食物。如恶心呕吐较重,不能进食者,根据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状况,给予静脉输液。
3、剂量与服法:1日2剂,每6小时一次,每次500ml。若大便已通,则去硝黄。所谓“得快利,止后服之意”改为每日1剂。腹痛已明显缓解,血检均恢复正常后,酌服舒肝丸、健脾丸,健脾和胃以巩固之。
治疗效果
本组48例全部治愈,其中大部分病例经治1一2天,临床症状和体征迅速缓解,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最快1天,最迟10天,疗程最短5天,最长15天,平均住院日数为8.34天。
案例:范XX,女,36岁,左上腹疼痛阵发性加剧9小时,疼处拒按,伴恶心呕吐,大便秘结,尿黄,体温38°C,脉搏90次/分,血压100/80mmHg,呈急性痛苦病容,舌质红苔黄干,脉沉数有力,胸腹灼热,手足欠温。尿淀粉酶测定256μ,白细胞24000,分叶89%,淋巴8%,杆状2%,诊为急性胰腺炎。证属肠胃实热型。投大黄15克,芒硝15克,厚朴15克,黄芩15克,黄柏15克,柴胡15克。1日2剂,每6小时1次,每次服50ml,药后10小时大便通,腹痛减,次日续服1剂,热退痛止,复查尿淀粉酶、白细胞均恢复正常,病愈出院。
体会
1、祖国医学文献中,虽无胰腺炎这一病名,据其主要表现为突然上腹部剧痛、发热、呕吐、便秘等病,属于中医阳明腑实、肝胃不和、胃脘痛等病证范畴,其发病原因常由饮食不节,情志失和或蛔虫窜扰,导致肝胆脾胃功能紊乱,气机升降失调,湿热阻于中焦而发病,气血瘀滞,不通则痛,故腹痛拒按,肝胃不和,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湿热内蕴,阻遏中焦,则腹胀满闷,腑气不通,传化失司则便秘。由于本病以腑实疼痛为主证,遵循“六腑以通为用”“不通则痛”“痛随利减”的理论,故治当以攻里通下,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为法。选用大黄攻坚导滞,泻热通便,荡涤肠胃;芒硝润燥软坚通便,配厚朴消痞除满,破气散结,积实行气,再加清热燥湿的黄芩,滋阴降火的黄柏,舒肝理气的柴胡。诸药合用,具有荡涤胃肠实热,攻泻肠内积粪,消痞除满之功效。
2、我们认为在治疗期间,应予流食或半流食,不宜禁食。否则常可导致营养不良,气血不足,能减低机体的抗病能力,有碍疾病的康复。“谷不入半日则气哀,一日则气少矣。以上有关急性胰腺炎的中药验方内容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二、三院韩惠兰,王复光,李慎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