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验方偏方锦集网专注于中医验方、单方、经方及民间偏方和中医医案的搜集与整理,仅供广大医务工作者和中医爱好者参考学习

中医验方偏方锦集
专注于中医验方、偏方及中医医案的整理与分享

桑钩温胆汤治疗中风医案-赵金铎老中医的临证经验介绍

时间 :2025-10-16 作者 :朱建贵 来源:验方偏方锦集 浏览 : 分类 :神经内科医案
当日急煎内服,服药后夜间大便即通,翌日晨起又大便一次,颜面潮红即退,肢体渐能活动,小便能控制,药已中病,原方去生大黄,川朴羌活续服,五天后,舌体活动较前灵活,语言渐清晰,右下肢活动尚可,搀扶可以行走右上肢能抬举,但不能持物,吞咽困难,水饮入口仍呛咳,口角流涎,血压150100毫米汞柱,十天后舌能伸出门齿,肢体活动又较前灵活,语言不其利落大便四日未行,于方中加火麻仁15克桃仁9克,半月后,能扶杖行走,右上肢抬举能触及头部,但手指握力较差,大便畅,小便调,十天以后能下床自由活动锻炼,右上肢能抬举过头握力较前增强,舌体活动自如,说话时吐字较前清楚精神食欲转佳,二便调,血压160100毫米汞柱舌苔由黄腻转为薄黃,脉弦,一月后,生活能自理,原方续服,至五十六天出院

  桑钩温胆汤乃吾师赵金铎老中医自拟经验方,由古方温胆汤加桑寄生、钩藤组成。

  赵老临证数十年,功专内科,尤长于中风的治疗,他认为中风乃内科大证,随着人民生活改善,过食肥甘、恣饮醇酒,已为常事,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脾运不健,气不布津,聚湿生痰,痰湿内蕴,郁久化热,热极生风,此其一。中风年龄均在四十岁以上,人至此时,阴气自半,肝肾亏损,水不涵木,木少滋荣,内风旋动,此其二。长期的饮食不节与阴气的自然亏损,两者相加,日积月累,是致病的主要因素,于是痰借风势,风夹痰行,阴阳为之而失衡,气血为之而逆乱,营卫为之而不周,构成该病本虚标实、虚实互见、正邪交争的病机特点,基于此赵老选用经典中医验方千金温胆汤以化痰浊、清湿热而不伤正;加钩藤平熄肝风而不燥;桑寄生滋补肝肾而不腻,扶助正气而不碍邪,对风痰内阻、肝肾不足者最宜。此方组成,不偏不倚,谨守中风病机,轻重缓急,标本兼顾,无论是中风先兆、中风发作、复中风、中风后遗症均可运用之。

  运用时,赵老根据具体情况加减化裁。常加竹沥水,以加重化痰浊之力。若痰迷心窍,阻于廉泉,神昏、舌强语謇者,加石菖蒲以化痰开窍。痰浊化热,痰热交阻,舌苔黄腻者,则以全瓜蒌或胆星易半夏,或少加黄芩以助清热;眩晕则加菊花、白蒺藜以清头目;心烦不寐,则加莲子心、生龙牡;风痰内阻,气机不行,府气不通者,合以《活法机要》的三化汤,釜底抽薪,待大便通后,可减去方中大黄;羌活在中风初起少量短时运用,有助于熄风,之后在去大黄的同时可一并除去。大便通后,大黄可换用火麻仁以辅助大肠之传导职能。若大便秘结而血压高者,则加决明子,或将决明子研为末,与适量的蜂蜜调匀为膏,每次一匙,日服二次,一般中风先兆、中风发作、复中风均用煎剂,中风后遗症用膏剂,俾府气通,则风痰可去矣,肢体麻木、偏瘫、舌质暗红,甚则夹瘀斑者,加地龙、丹参、丝瓜络以活血化瘀通络;黄芪切不可用,误用则有腹胀、烦躁之弊;肝肾不足明显者,则加女贞子、旱莲草平和之品,滋而不腻,而六味、左归皆属禁忌之例。

  桑钩温胆汤,方药平淡,但疗效可靠,关键在于组合严谨,选药精当,通变活泼、很切合中风的病机,故能疗大症、起沉疴。赵老临证凡遇中风,善用此方。现选录赵老师运用本方治疗中风的典型病案于下,以资佐证。

fang

中风先兆案

  孙XX,女,70岁,住院号14051,缘于胃镜术中,全身过分紧张,术后全身不适,肢软乏力,喜卧厌动,持续20余天,某日午觉未能熟睡,即感头晕、目眩、心悸、舌体强硬、语言不利、肢软乏力、行步迟钝、大便溏泄一日5~6行、小便频数。但无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偏瘫、失语及大便粘液脓血、小溲黄赤疼痛等症状,经患者所在医院用葡萄糖、维生素C、ATP静滴,肌注维脑路通,口服中药归脾汤,仅二便好转,其他病情未能控制,于1982年6月11日住入我院。

  视患者表情淡漠,精神倦怠,形体消瘦,步态蹒跚,行动艰难,语言不利而低怯,纳谷锐减,胃脘不适,舌强硬,舌质淡暗,舌苔黄腻,脉弦细数、尺细弱,中医诊断:中风先兆;西医诊断:(1)脑血管硬化,(2)脑供血不足。属肝肾不足,风阳上扰,痰湿中阻,本虚标实之证,用桑钩温胆汤加味。处方:法半夏9克,陈皮9克,茯苓15克,甘草6克,竹茹12克,炒枳壳9克,桑寄生15克,钩藤9克(后下),葛根9克,莲子心6克,服药五剂后,头晕目眩即减,肢体活动亦较灵活,语言渐清楚,食欲转佳,纳食增加,黄腻苔变为薄白苔,病情日趋好转,后又服用原方20余剂,诸症消失而出院,年余来体健如常。

中风发作案

  肖XX,男,66岁,住院号15787,春分之日(1983年3月21日),自觉气候较热,汗出较多而脱减衣服,晚间即感背部发凉,次日晚8时左右,正坐着与家人说话时,突感舌强语謇,左侧口角麻木及肢体无力,第三日渐至左侧肢体活动不灵活,但尚能自已行走,到XX医院就诊,该医院未明确诊断,予针刺及服中药一剂,返家后又自服人参再造丸及牛黄上清丸各一丸,疏风活络丸一袋,下午渐感左侧肢体活动障碍,不能行走,口眼歪斜,口角流涎,精神困倦,昏昏欲睡,遂急诊入我院。

  视患者面色微红,形体肥胖,舌淡红少津左歪,苔黄厚腻而不成片,脉左沉细弦,右弦滑,经问已大便四日未行,测血压150/90毫米汞柱,中医诊断:中风,西医诊断:脑血栓形成。辨为风痰交阻、腑热不通之证,治拟熄风化痰、通腑泄热,用桑钩温胆汤与三化汤化裁。处方:桑寄生15克,钩藤15克(后下),清半夏9克,橘红9克,茯苓15克,甘草6克,牛膝9克,羌活6克,酒川军9克,枳实9克,厚朴9克,竹沥水60毫升(分冲)。服三剂后,大便畅通,便软成形、量多,随之语言渐清楚,精神渐振,血压降至120/78毫米汞柱,舌上有津,苔仍黄腻不均,脉如前,左侧肢体不能活动,一周后,下肢能在床上活动,上肢亦稍能抬起,口角已不流涎,纳食渐增,脉有缓象,上方去羌活、厚朴、大黄,加火麻仁9克、地龙15克、竹茹12克、胆星10克,十天后,病者能于凳上坐立,两周后能由家人搀扶到厕所大小便,自己能扶住床沿迈步活动,食量已恢复至病前,每日八两,三周后,能独自行走,左上肢能抬举平肩,舌体正,口眼歪斜不甚明显,苔根部黄,脉缓和,惟脚趾不能活动,手指握力不及,四周后,能自由行走,脚趾已能活动,上肢抬举过肩,手指握力增强,舌根部有少量黄苔,脉沉缓,能自理一部分生活,住院五周后出院。

复中风案

  雷XX,男,71岁,住院号14148,1973年5月,因工作劳累,心境不佳,某日晚突然神志昏迷,右侧肢体偏瘫,即往XX医院急诊,诊为脑血管意外、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经抢救治疗(用药不清),神志清醒,症状缓解,唯右侧肢体活动欠灵活、面瘫,此后,1974、1976年连续两次出现偏瘫及失语,治疗后遗留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但尚能自理生活,近一月来不明诱因,每日不停地口角流涎,六天前突发失语,口眼涡斜,右侧肢体偏瘫加重,水饮不能入,入则呛咳,小便失禁。即往xx医院急诊,该院按脑血栓形成用低分子右旋醣酐等药物治疗,效不显,于1982年6月29日上午11点30分转入我院。

  视之,颜面潮红、舌强短缩,不能伸出门齿,质暗红,苔黄腻,家属代诉,大便四日未行,小便失禁,诊脉沉细滑数,血压170/120毫米汞柱,中医诊断:复中风;西医诊断:脑血栓形成。辨为肝肾不足、风阳上扰、痰热内阻之证,拟柔肝熄风,化痰通府开窍以治,用桑钩温胆汤与三化汤合方化裁。处方:桑寄生15克,钩藤12克(后下),清半夏9克,陈皮9克,茯苓15克,菊花9克,石菖蒲12克,丹参15克,牛膝9克,生大黄5克(后下),川朴9克,羌活3克,竹沥水60毫升(分冲)。当日急煎内服,服药后夜间大便即通,翌日晨起又大便一次,颜面潮红即退,肢体渐能活动,小便能控制,药已中病,原方去生大黄,川朴、羌活续服,五天后,舌体活动较前灵活,语言渐清晰,右下肢活动尚可,搀扶可以行走、右上肢能抬举,但不能持物,吞咽困难,水饮入口仍呛咳,口角流涎,血压150/100毫米汞柱,十天后舌能伸出门齿,肢体活动又较前灵活,语言不其利落、大便四日未行,于方中加火麻仁15克、桃仁9克,半月后,能扶杖行走,右上肢抬举能触及头部,但手指握力较差,大便畅,小便调,十天以后能下床自由活动锻炼,右上肢能抬举过头、握力较前增强,舌体活动自如,说话时吐字较前清楚、精神食欲转佳,二便调,血压160/100毫米汞柱、舌苔由黄腻转为薄黃,脉弦,一月后,生活能自理,原方续服,至五十六天出院。

中风后遗症案

  孙XX,男,56岁,住院号14917,其家人代诉,患者生气后于1982年5月3日作井下工作时,卒然昏仆、不省人事,继而口眼歪斜,经当地医院抢救三天后神志渐苏,转另一医院才确诊为脑血栓形成,住院五十余天,用低分子右旋酬酐、脑复新、扑尔敏、地巴唑、维生素B1等药物治疗,遗留右半身及右颜面麻木、活动障碍、语言謇涩、口眼歪斜等症。出院后肌注维脑路通配合理疗,效不显,于1982年11月22日入我院治疗。

  视患者神情苦闷、颜面晦滞,咯白粘痰,量多、可闻喉间痰声漉漉、舌质暗红、苔黄厚腻、脉细弦而滑。中医诊断:中风后遗症;西医诊断:脑血栓形成后遗症,辨为风痰内阻、脉络不通、舌窍不开之证、拟化痰开窍,佐以熄风法为治,用桑钩温胆汤加减,处方:法半夏10克,茯苓15克,橘红10克,白附子6克,炒僵蚕10克,石菖蒲9克,桑寄生15克,钩藤12克(后下),全瓜蒌12克,天竺黄6克,炒枳壳9克,竹沥水40毫升(兑服),服药至一月,口眼歪斜、颜面及肢体麻木、痰声漉漉均消失,舌苔变为薄白、处方:法半夏10克、茯苓15克,橘红10克,菖浦9克,桑寄生15克,钩藤12克(后下),郁金9克,全瓜蒌12克,天竺黄6克,炒枳壳9克,竹沥水20毫升(兑服)。又服药两月,患者肢体活动自如,上下肢均有力,能握笔书写,并可回答“对”、“一、二、三”等简单的语言,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以上有关中风及中风后遗症的中医医案内容由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朱建贵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