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一:水饮上逆
李XX,女,42岁,社员,1979年3月2日初诊,患者自觉头目眩晕,视物旋转,势欲仆地,心悸呕逆,口渴不多饮,喜唾涎沫,小腹悸动,时觉尿频尿急,量少色黄,脉象沉细,苔薄白滑,面色不荣,有不规则的黑色素沉着,眼下如卧蚕,证属邪与水结,蓄于膀胱,治宜化气行水,解表镇逆。
处方:猪苓10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泽泻10克,桂枝10克,半夏30克,钩藤15克,水煎服。
服药三剂,眩晕呕逆均减。治予原方去钩藤、半夏,加党参10克、炙甘草5克。又服药三剂,患者特来相告,小便正常,诸恙悉除,眩晕亦随之而愈。
按:本中医医案属素体阳虚,复感风寒,导致气化无权、三焦决渎失职,水动于下,则小腹悸动;水泛于上,则吐诞沫而头眩,面目微浮。如《金匮要略》云:“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另酌加钩藤、半夏熄风降逆。外邪内饮皆除,眩晕自安。
例二:脾肾阳虚
张xx,男,48岁,干部,1981年4月2日初诊,患头目眩晕,形寒畏冷,近五天来逐渐加剧,伴有心悸,颤抖欲倒如立舟车之状,时时呕吐清水,尿清便溏,肉润筋惕,每于午后,症状加剧,面色胱白,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证属肾阳虚衰,水气不化,治宜温阳化气,蠲除水饮。
处方:附片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白芍30克,生姜15克,磁石(煅,先煎)30克,水煎服。
服药三剂后,眩晕心悸明显好转,治予原方去煅磁石,加官桂10克,又服上方三剂后,诸症尽除。
按:本案系肾阳虚衰,不能化气行水水饮上泛,清阳被扰而致眩晕。《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取真武汤加味。方中加入煅磁石,乃取其色黑入肾,功能潜阳纳气、镇摄浮阳而治眩晕心悸怔忡。磁石本性寒质重,然煅后性趋和平,无碍水饮之蠲除。

例三:痰浊中阻
曾XX,女,45岁,干部,1982年4月1日初诊,患者近因思虑过度,突发眩晕,自觉视物旋转,恶心欲呕,头重,嗜睡,胸满痞塞,脘腹作胀,动则心悸眩晕加剧,闭目平卧方舒,脉象濡滑,舌质淡,苔白腻。经XX医院诊断为“神经衰弱、低血压”。证属痰湿中阻,肝脾失调,治宜柔肝熄风,健脾燥湿。
处方:姜半夏15克,天麻10克,白术10克,陈皮5克,茯苓10克,生姜10克,大枣3枚,白芍10克,钩藤20克,甘草3克,水煎服。
服药三剂,眩晕呕逆消失,胸痞院胀减半,但口苦纳差仍在,治予前方出入。
处方: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甘草5克,制南星5克,枳实10克,苡仁20克,苍术5克,生姜10克,大枣10克。
服药三剂,诸症悉除,嘱服归脾丸以资调理,随访年余,未见复发。
按:《脾胃论》云:“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旋,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故取天麻平熄内风,白术运脾化湿,白芍、钩藤柔肝熄风,生姜、大枣调理脾胃,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复用积实消痞、南星祛痰,苍术、苡仁燥湿健脾。
例四:肝火上炎
张XX,女,32岁,工人,1978年3月3日初诊,患者素有心烦失眠,头晕耳鸣,昨因吵嘴生气,更加烦躁不安,叹息不已,今晨突然站立不稳,头目眩晕,仆倒在地。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头额胀痛,口苦,恶心欲呕,舌质红,苔薄微黄,脉弦数。证由肝火郁热,引动内风,治宜疏肝清火,潜阳熄风。
处方:丹皮10克,山栀10克,白芍10克,夏枯草10克,黄芩10克,天麻10克,钩藤20克,柴胡5克,石决明20克,龙胆草5克,水煎服。
自述服上药四剂后,头痛眩晕大为减轻,既能安静入睡,又能起床活动,药已见效,治予原方去龙胆草,加柴胡5克,再进三剂。
按:本例为肝火上冲、肝风内动,风火两邪上扰清空而发为眩晕,此次又因情绪不佳而加剧,治疗以天麻钩藤饮合龙胆泻肝汤加减,潜阳镇逆、清热熄风,风静火熄,故眩晕自止。
例五:阴虚阳亢
谢XX,男,54岁,干部,1979年4月4日初诊,患者素有高血压病史,近因工作紧张,操劳过度,上午作大会报告,约半小时之后,自觉突然头晕眼花,天旋地转,心悸呕逆,全身摇晃,当即用车送来我院,患者闭目平卧方舒,动则眩晕呕吐加刷,只脉弦细,舌质红,苔薄白,面色晦暗,血压180/120毫米汞柱。证属肝阴不足,风痰蒙窍,治宜育阴潜阳,平肝熄风。
处方:生地10克,白芍10克,麦冬10克,石斛5克,菊花5克,牡丹皮10克,石决明20克,钩藤10克,天竺黄10克,水煎服。进上方三剂,眩晕已愈。治予原方去天竺黄,加牛膝5克,再服五剂,并配服杞菊地黄丸调理,药后,血压降至140/90毫米汞柱,随访四年,未见复发。
按:《内经》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本案为肝肾不足、肝阳上亢之证。用药育阴潜阳、熄风镇痉,遂使阴阳平调,诸症悉安。以上有关眩晕症的中医医案内容由湖南省常德县人民医院中医科谭俊臣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