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对血管神经性头痛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等症状经长期治疗而少效者21病例,治用自制蝉葛芎芍汤而获得较满意的疗效,报导如下:
一般资料:男7例,女14例,年龄11~20岁1例,21~30岁2例,31~40岁2例,41~50岁9例,51~60岁3例,61岁以上4例。以中老年病例为多。病程3个月以内2例,3个月以内2例,1年余1例,5年以上14例,2例记录不详,绝大多数病程在5年以上。大多数患者均经长期应用中西药物及针灸等治疗。
治疗方法配方:蝉衣9克,葛根15克,川芎15克,白芍15克,白芷9克,细辛3克,甘草6克。
服法:水煎,每日一剂。受风寒诱发者加桂枝6克。

疗程和疗效:最多服35剂而取效4例,最少服7剂而取效1例,平均每人服药21.4剂。疗效标准根据症状改善程度而定:痊愈,药后症状消失;显效,症状明显减轻,发作时间明显缩短,发作间隔时间明显延长;好转,症状发作自觉减轻;无效,症状同治疗前。近期疗效:服14帖药后未复诊者19例,症状控制和消失者7例,显效10例,好转2例。21例经过随访而获得资料者13例。其中随访1~3个月者3例,随访6~12个月3例,随访1年以上7例。13例中痊愈9例,显效3例,无效1例。
典型病例:戴XX,女,49岁,1982年9月10日初诊:5月18日突然头痛,两侧颞部胀痛,两耳有闭塞感,三个月来每受风寒便发,屡治少效。9月2日,外院脑电图大致正常,B型超声波提示脑血管痉挛,曾服谷维素、健脑片、止痛药物等未效,舌淡红,苔薄白,脉濡细,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辨证为风寒入脑,脉络痹阻。治用祛风通络,调和营卫。予蝉葛芎芍汤,加桂枝6克,7剂。9月8日复诊:两颞胀痛显效,原方去桂枝,再进7剂。9月15日三诊:头痛消失。1983年3月23日随访:停药半年来头痛未复发。
讨论:血管神经性头痛和中医头风证有相似之处,头风之名首见于《诸病源侯论》。《证治准绳》:“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二门,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而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皆当验其邪所从米而治之。”头风之症,多由外感头痛经久不愈,复因当风受凉、寒温失调、邪从风府入脑,以致气血壅滞,缠绵难愈,或由痰诞、风火、瘀血遏阻头部经脉所致,症见头痛经久不愈,时作时止,发时头部剧烈掣痛,痛连眉梢,常有牵引感,目不能开,头不能举,头皮发麻等。本文所收集病例,均由外邪入脑、经络痹阻所致,我们拟制的“蝉葛芎芍汤",以蝉衣、葛根为君药,川芎、白芍、白芷、细辛为佐使,蝉衣,祛风止痛而清头目,据动物实验证明,具有镇静作用,对神经节阻断有效,能降低横纹肌紧张度。葛根,解肌发表升津液,需润经脉而缓急,据药理分析,含大豆甙,具有降压镇静,扩张冠状动脉、脑血管作用。川芎,祛风止痛,化瘀通络,入少阳经而上行头目;白芍,敛阴和营,养血祛风,防诸药升散辛窜太过;白芷、细辛,辛散,一走阳阴,一入少阴,直达巅顶,而散寒祛风,通络止痛;甘草,甘以缓急。加桂枝与白芍相配,调和营卫,温通经脉。诸药共奏祛风、通络、止痛之功。本方对痰诞、风火、瘀血、阴虚阳亢及其他原因所引起的头痛不宜应用。以上有关血管神经性头痛的内容由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赵益人、程晋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