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蛋白酶原(PG)主要是由泌酸腺的主细胞合成,在胃腔内经过盐酸或者已有活性的胃蛋白酶作用变成胃蛋白酶。
胃蛋白酶原是由主细胞合成的,并以不具有活性的酶原颗粒形式储存在细胞内,当细胞内充满酶原颗粒时,它对新的酶原的产生就有负反馈作用。
中心严主任说到,分泌进入胃腔内的胃蛋白酶原,在胃酸的作用下,从分子中分离出一个小的分子多肽,转变为具有火星胃蛋白酶,已激活的胃蛋白酶原对胃蛋白酶也有激活作用。
进入小肠后,酶活性丧失,通常情况下,约有1%的PC透过胃黏膜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进入血液循环的PG在血液中非常稳定。
【患者要求】:胃蛋白酶原Ⅰ、Ⅱ没有日内变化,也不受季节、饮食影响,个体有较稳定的值,可空腹或随时静脉采血。
【胃蛋白酶原的临床应用】:用于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辅助诊断;早期胃癌的筛查;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效果的评价等。
胃蛋白酶原的临床意义有那些?
1.帮助判断消化性溃疡复发。PGI升高明显见于胃溃疡初发患者,PGⅡ升高明显见于胃溃疡复发患者;PGI 、PGⅡ均显著升高见于十二指肠溃疡复发患者。
2.鉴别诊断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时胃蛋白酶多为正常。十二指肠溃疡时胃蛋白酶则会明显升高。
3.用于早期胃癌的筛查及进行胃癌的预防干预,作为胃癌切除术后复发的判定指标。胃癌切除术后患者的血清PG水平显著低于术前,胃癌复发者PGI、PGⅡ升高,未复发者无明显改变。
4.幽门螺杆菌感染初期,血清PGI和PGⅡ均高于非感染患者,经过治疗消除幽门螺杆菌后则显著下降。
5.反映不同部位胃黏膜的形态和功能。PGⅠ可反映胃泌酸腺细胞的分泌功能,胃酸分泌增多时PGI升高,分泌减少或胃黏膜腺体萎缩时PGI降低。
6. PGⅡ与胃底黏膜病变的相关性较大(相对于胃窦黏膜),其升高与胃底腺管萎缩、胃上皮化生或假幽门腺化生、异型增值有关。
7. PGI/Ⅱ比值进行性降低与胃黏膜萎缩进展相关。联合测定PGⅠ和PGⅡ比值可起到胃底腺黏膜“血清学活检”的作用。
胃蛋白酶原的影响因素与注意事项
1.PG的检测不是胃癌的确诊方法,只适用于大面积人群的早期筛查,因此敏感性就较特异性显得更为重要。免疫比浊法可以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其操作简单,但仍需考虑溶血、脂浊、黄疸等这些影响因素对试验造成的干扰,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2.PG检测如能够与其他胃癌特异性标志物联合检测,可获得胃癌筛查更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提高其应用价值。
3.胃切除患者会PG呈阳性,不适合此检查。
4.检测前需停用质子泵抑制药、H2受体抑制药、促胃肠动力药、抑酸药和其他影响胃液pH的药物,PGI/PGⅡ会被上述药物影响。
5.血清样本对光敏感,应2℃~8℃避光保存。血红蛋白<500mg/dL、胆红素<50 mg/dL、维生素C<50 mg/dL、类风湿因子<520 U/mL时不会对该实验结果产生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