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引起,近年来发病率有明显增加,我们自1981~1983年应用中药验方蛇葡萄治疗本病,收到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治疗组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龄10~64岁,平均35岁,以20~50岁者为多,共28例占66.7%;病程1~20天;职业以工人为多,共21例;皮损分布以肋间神经分布区为最多,共24例(57.1%),其次为三叉神经眼支分布区10例(23.8%),腰骶部神经分布区7例(16.7%),右下肢神经分布区1例(2.4%)。对照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20~54岁,平均30岁;病程1~15天;皮损分布与治疗组相似。两组62例中,有15例伴有头痛、轻度单侧横膈麻痹、腹胀便秘、白血病及宫颈癌等并发病。
治疗方法
药用蛇葡萄鲜根内皮,将根切成短棒状,水煎后剥去外皮,露出黄白色的内皮、除去内裹的木质杆,切碎,每500克鲜根内皮加水2500毫升,煎沸后用微火再煮60分钟,然后用铜药罐将煮烂的内皮捣碎,再煎煮30~60分钟,待形成糊状物(500克)即可,先在皮损处用生理盐水棉球拭搽,清洗局部,再涂搽2%龙胆紫溶液,干燥后,将蛇葡萄涂抹在灭菌纱布上敷贴于皮损上,绷带包扎,每日1次。
对照组治疗方法同以上治疗组,只是用氧化锌油代替蛇葡萄。两组均不采用全身疗法及其他疗法。

治疗结果
1.疗效标准:皮损完全消退,疼痛消失为治愈;皮损大部消退,疼痛减轻为好转;皮损部分消退,疼痛尚存为无效。
2.治疗结果:治疗组42例中,4日内全部治愈,其中治疗1日治愈者5例(11.9%),治疗2日治愈者16例(38.1%),治疗3日治愈者14例(33.3%),治疗4日治愈者7例(16.7%)。对照组20例中,4日内治愈2例(10%),5~7日内治愈5例(25%),8~12日内治愈13例(6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典型病例
病例一:郭xx,男,34岁,工人,病历号35938,发病4天,皮损发生前自感全身无力,有轻微发热,右腋下肋间部有刺痛感,2天后由右侧腋下肋间延至腰部,出现不规则的红斑及密集成群的小水疱,疼痛加重,难以忍受,查见右腋下至腰部约有拳头大两处皮损,密集分布米粒大至绿豆大水疱,融合成片,周围潮红,有部分水疱变混浊,少许水疱破溃,体温37.4C,脉搏84次/分,血压130/84毫米汞柱,心肺正常,肝脾未触及,其他无异常所见,白细胞总数10000/立方毫米,诊断为带状疱疹,于涂抹蛇葡萄后约3小时许,自觉皮损疼痛显著减轻,痒感明显,治疗1次后,皮损即大部分干燥,水疱干枯,局部潮红、肿胀消失,有部分结痂形成。经2次治疗后,皮损光滑,疼痛消失,皮损处皮肤稍有色素沉着而愈。
病例二:崔XX,男,56岁,医师,发病3天,皮损发生前自感疲倦无力,食欲不振,第2天右侧胸部疼痛,出现红斑,红斑上有小疱,迅速扩大;右侧背部亦发生同样皮损,疼痛剧烈,查见右侧胸部、右腋下肋间及背部各有约手掌大皮损1块,有米粒大的水疱密集,并融合成片,体温37.6C,血压150/100毫米汞柱,白细胞数11000/立方毫米,体检无异常,诊断为带状疱疹,经予蛇葡萄涂敷1次后,皮损约2/3光滑,仅于皮损边缘有少许小疱,疼痛显著减轻,可以忍受,经2次治疗后,皮损全部光滑,有少许点状红晕,疼痛消失而愈。
讨论
蛇葡蔔系葡蔔科蛇葡萄属植物蛇葡萄又称见毒消、山葡萄、野葡萄、蛇白蔹、草龙珠等,生长在山坡灌木丛中,药用根内皮,其化学成分主要含藤显黄酮甙、酚类、氨基酸及糖类。药理实验证明可引起兔静脉血管显著收缩,因而有止血作用。本品辛、苦、凉、甘、涩、无毒,功擅清热解毒、祛风活络、止血止痛。煎汁内服可治恶心呕吐、腹泻,兼能通利小便;外敷可治疗疮疡肿毒、烧伤烫伤等。我们运用本药外敷治疗带状疱疹,通过临床观察证明其有较强的收敛和止痛作用,一般于敷贴1次后即可使疱疹干涸,皮损干燥,多数患者敷贴1~2次后,疼痛即可控制,本品药源广泛,制作方便,目前国内外治疗带状疱疹的方法很多,如服用激素类药物、用红外线照射、磁疗、音频电疗,或外用疱疹油、半边莲糊、王不留行油糊及中药龙胆泻肝汤煎服并外敷等,但疗程均长于本文报道,故我们认为用蛇葡萄外治带状疱疹有进一步推广和研究的价值。以上有关带状疱的中药验方内容由大连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孙迅,关玉馨,罗喜玲,于永安,高焕珠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