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验方偏方锦集网专注于中医验方、单方、经方及民间偏方和中医医案的搜集与整理,仅供广大医务工作者和中医爱好者参考学习

中医验方偏方锦集
专注于中医验方、偏方及中医医案的整理与分享

中药验方加味桂枝汤治疗寒冷性多形红斑

时间 :2025-10-03 作者 :蒋诚 来源:验方偏方锦集 浏览 : 分类 :皮肤科验方
例二万XX,男,26岁,农民,1971年12月23日初诊,两手背足背及两侧颜面部每逢冬季起疱3年,查两侧面颊部双侧耳垂双侧足跟及足趾端屈侧散在多数圆形或椭圆形水肿性红斑,顶端有小水疱,呈虹膜样,有的呈轻度糜烂面部及双手背散在多数高粱米大小的丘疹,自觉瘙痒

  寒冷性多形红斑的中药治疗,主要在于活血祛瘀、温通散寒,我科自1971年以来,采用加味桂枝汤对本病进行辨证论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临床资料

  本组70例均为门诊病人,男28例,女42例;年龄10~20岁14例,21~30岁43例,31~40岁12例,41~50岁1例;病程1年以内者16例,2~3年29例,4~5年25例。本组70例患者中,有64例皮损发生在指趾端屈面及掌跖部,6例发于手部、面部及耳部;其中4例伴有膝、臀部皮损,2例伴有髋部皮损。皮损多为鲜红或黯红色,绿豆至黄豆大小的斑丘疹及水疱,并具有典型的虹膜状浸润性红斑;多数散在分布,边缘清楚,无溃烂坏死;局部略有瘙痒,四肢末端皮肤温度较正常人为低。每于寒冷季节发病,气温回升后,可自行缓解。

治疗方法

  均予加味桂枝汤治疗。处方:川桂枝5~6克,炒赤芍10~12克,制川乌3~5克,当归10~12克,羌活9克,防己10~12克,制川芎9克,生姜皮3~5克,红枣8~10克,甘草5~6克,葱管2根。每日1剂,分2次煎服,服药5剂为一疗程。

方剂1

治疗结果

  本组70例中,痊愈(皮损全部消退,痒或痛感消失)15例,占21.4%;显效(皮损大部消退,自觉症状明显减轻)22例,占31.4%;好转(皮损及痒感部分减轻)25例,占35.7%;无效(经2个以上疗程治疗,皮损无改善)8例,占11.4%;总有效率为88.5%。有效病例平均服药10剂。

典型病例

  例一:卞XX,男,28岁,工人,1971年12月20日初诊,两手背、指端,双足背、足跟散在多数大小不等、颜色鲜红的斑疹,略呈水肿状,顶端有水疱,如虹膜状,无溃烂;自觉痒甚,有灼痛感已3年,每逢冬季发作,天暖时即自行消退。诊断为寒冷性多形红斑,予加味桂枝汤治疗,共服11剂告愈。

  例二:万XX,男,26岁,农民,1971年12月23日初诊,两手背、足背及两侧颜面部每逢冬季起疱3年,查两侧面颊部、双侧耳垂、双侧足跟及足趾端屈侧散在多数圆形或椭圆形水肿性红斑,顶端有小水疱,呈虹膜样,有的呈轻度糜烂;面部及双手背散在多数高粱米大小的丘疹,自觉瘙痒。诊断为寒冷性多形红斑,经服加味桂枝汤10剂,皮损全部消退。

  例三:徐×,女,13岁,学生,1976年12月11日初诊,每逢冬季双手肿胀、起疱已3年,查双手背及指端屈侧、双足背及趾端屈侧,足跟部及双膝部密集分布黄豆大黯红色班疹,表面肿胀,顶端有水疱,如虹膜样;两手背及膝关节分布多数高梁米大小、颜色鲜红之丘疹,自觉瘙痒。诊断为寒冷性多形红斑。予加味桂枝汤减量煎服10剂,皮损基本消退而愈。

小结

  寒冷性多形红斑,为冬季较常见的皮肤病之一。本病皮损酷似多形渗出性红斑,其诱发因素与寒冷刺激有明显关系,患者多为女性青年,常伴有手足受冻史及低温潮湿处工作史,其手足局部温度较常人为低。对于本病的治疗,根据笔者的体会,以中药为好,如按普通的多形性红斑单纯采用西药治疗,则见效甚微,病程延长;而本组病例采用中药加味桂枝汤进行治疗,一般只需服药10天左右,即可见效。以上有寒冷性红斑中医验方内容由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蒋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