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验方偏方锦集网专注于中医验方、单方、经方及民间偏方和中医医案的搜集与整理,仅供广大医务工作者和中医爱好者参考学习

中医验方偏方锦集
专注于中医验方、偏方及中医医案的整理与分享

消毒饮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时间 :2025-10-03 作者 :石守礼 来源:验方偏方锦集 浏览 : 分类 :五官科验方
我们根据病变侵犯部位与形态将其分成(1)浅层型病变局限于上皮或仅波及角膜前13基质层,病损呈点状树枝状或地图状,荧光素染色阳性(2)深层型病变深达角膜基质层的12或整个基质层,病损呈点块状或盘状混浊,角膜水肿,裂隙灯光切面厚度不均匀,荧光素染色阴性或阳性(3)混合型浅层和深层病变混合发生(4)陈旧复发变性型角膜有明显陈旧性瘢痕,新生血管伸入其内,反复发生新的树枝状溃疡及点状糜烂,瘢痕周围组织常有炎性混浊,荧光素染色阴性或阳性,大多伴有虹膜睫状体的炎性改变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眼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单眼发病者多,双眼发病或先后发病者少见。由于抗菌素的广泛应用,细菌性角膜炎已基本得到控制,而病毒性角膜炎却有与日俱增的趋势。虽然目前国内外都正在积极研究和寻找治疗本病的特效药,但目前仍无理想的治疗措施,尤其对实质深层的病变,临床治疗更感棘手。笔者通过几年来的临床摸索,应用自拟方“消毒饮”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30例,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以供同道临床参考。

一般资料

  本组治疗对象为1981年~1983年3月门诊治疗病例,共30例33只眼,计右眼20只,左眼13只,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70岁,平均年龄为40.4岁;22例(陈旧复发变性型2例,混合型20例)曾在兄弟医院接受过治疗,由于效果不显著而来本院进行中药治疗。起病自1个半月至2年不等,且经常反复发作。

  我们根据病变侵犯部位与形态将其分成:(1)浅层型:病变局限于上皮或仅波及角膜前1/3基质层,病损呈点状、树枝状或地图状,荧光素染色阳性;(2)深层型:病变深达角膜基质层的1/2或整个基质层,病损呈点块状或盘状混浊,角膜水肿,裂隙灯光切面厚度不均匀,荧光素染色阴性或阳性;(3)混合型:浅层和深层病变混合发生;(4)陈旧复发变性型:角膜有明显陈旧性瘢痕,新生血管伸入其内,反复发生新的树枝状溃疡及点状糜烂,瘢痕周围组织常有炎性混浊,荧光素染色阴性或阳性,大多伴有虹膜睫状体的炎性改变。30例33只眼中,计浅层型4例6只眼(点状者4只眼,树枝状者2只眼),陈旧复发变性型3例3只眼,其余23例24只眼均为混合型。

诊断标准

  起病前有感冒发烧史及反复发作的眼病史,经抗菌素治疗无效,使用皮质激素治疗病情恶化,有羞明、流泪、异物感及眼疼等自觉症状。检查所见:有不同程度的睫状充血或混合性充血;角膜荧光素染色阳性或阴性,角膜知觉减退;裂隙灯下检查可见角膜有点状、片状、树枝状、类圆形混浊或溃疡,角膜水肿增厚,或有后弹力层皱褶。

薰洗1

治疗方法

  30例病人中除1例陈旧复发变性型用过氯霉素眼药水、红霉素眼膏,2例用过红眼1号眼药水(自制中药滴眼液,具体制作法见1978年第6期《赤脚医生杂志》),1例混合型伴有虹膜睫状体炎用过阿托品眼药水散瞳外,其余26例未加用其他药物。30例均采用中药“消毒饮”每日一剂内服。其方药组成如下:柴胡10克,夏枯草15克,钩藤(后下)30克,板蓝根30克,大青叶15克,黄芩15克,薄荷(后下)10克,蝉蜕10克,赤芍15克,公英15克,菊花15克,甘草6克。口干咽燥或咽痛加天花粉、麦冬;结膜充血严重或角膜有新生血管加丹皮;小便赤涩加木通;大便燥结或有前房积脓加大黄、芒硝。充血减退后可逐渐增加养阴退翳药,如当归、生地、白芍、元参、白蒺藜、木贼等。

治疗效果

  30例33只眼,经治后全部痊愈。痊愈标准为临床症状消失,溃疡愈合,角膜遗留有云翳或角膜小面,角膜荧光素染色阴性。服药最少者3剂,最多者73剂,平均9.5剂,以浅层型疗效最快,平均服药3.5剂,混合型次之,平均服药7剂;陈旧复发变性型疗效较慢,平均服药36.7剂。药后观察时间3个月~2年,其中有3例复发,均为陈旧复发变性型,但用本方再次治疗后又告痊愈。

病案举例

  例一:李XX,女,32岁,医生,右眼痠胀、疼痛、流泪,伴头痛三天,于1981年4月15日初诊,病前有感冒史,检查右眼视力0.2(原有近视),球结膜轻度睫状充血,角膜中央有一灰白色米粒大之混浊点,荧光素染色呈雪花状,苔薄白,脉弦细,诊为病毒性角膜炎,给以消毒饮加减:板蓝根30克,大青叶20克,赤芍15克,公英15克,菊花15克,钩藤(后下)30克,车前子(包煎)12克,黄芩12克,当归10克,薄荷(后下)10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茯苓15克。水煎服,三剂。1981年4月20日复诊检查、视力右0.3,除右眼遗留菲薄之云翳外,无其他症状。观察至今无复发。

  例二:刘XX,男,14岁,学生,于1981年5月23日因右眼发红、疼痛、流泪、畏光、异物感,经人介绍来院诊治,自述右眼自2年前开始发作,时愈时犯,曾在其他医院治疗,诊断为病毒性角膜炎,除用西药外,前后服中药达300余付,仍不时发作,检查右眼视力0.2、左0.8(原有近视),右眼脸微肿,球结膜睫状充血,角膜近中央部混浊粗糙而无光泽,约6x6毫米大小,中央部溃陷,越近中央部混浊越浓厚,呈灰白色,周边部呈弧形、线状混浊,并有新生血管自鼻侧球结膜伸入混浊溃疡区域、无全身不适,苔薄白、舌质红,脉弦,给以消毒饮加减:银柴胡10克,生地30克,夏枯草15克、板蓝根30克,大青叶15克,公英15克,菊花15克,黄芩15克,薄荷(后下)10克、丹皮10克,钩藤(后下)30克,蝉蜕10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服至11剂,角膜刺激症状消失,角膜混浊缩小为3×3毫米,中央形成一角膜小面,以后又随证加入谷精草、白蒺藜、党参、炒白术、茯苓等药,间断服至11月底,共服药62剂,其间曾点用过氯霉素、阿托品眼药水,疾病痊愈,至1983年1月6日,右眼又复发,但症状极轻微,又服消毒饮8剂而愈,观察至今未见复发。

讨论与体会

  自1919年由Löuenstein证实本病系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起以后,几十年来经过各国医学家的努力,已研究出几十种抗病毒的药物,对本病的治疗取得了不少的进展,但由于本病的治疗缺乏特效药物,不易根治,常反复发作,最后将使视力受到严重影响。笔者有鉴于此,几年来从中药方面对本病进行了治疗探讨,希望从中医药中找出一种有效的疗法。考古代医书,祖国医学对于角膜病的命名,主要是根据其形态、色泽等命名的,如角膜上有浅层点状浸润时,称为“聚星障”,如角膜形成弥漫性组织坏死时,则称“花翳白陷”。故本病应属聚星障、花翳白陷之范畴。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或由于风热外侵,或起于肝胆内热。黑睛位于眼之前方,经常暴露在外,易受风热之邪侵袭,外来风热之邪的侵入途径有二:(1)发生于黑睛外伤后;(2)外感热病后,正气不足,余邪未能及时清除,或因体虚气弱,复感风热之邪,肝开窍于目,黑睛风轮在脏属肝,肝主风,物类感召,故黑睛易受风热侵袭,祖国医学还认为“五志皆可化火,”情志刺激可使肝气郁结,久郁可化热化火,复召风邪,风热相搏,上攻于目亦可造成本病。所以《原机启微·风热不制之病》中说:“因热而召,是为外来;久热不散,感而自生,是为内发,内外之邪,为病则一”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往往因感冒发烧、疟疾、上呼吸道感染、月经、情志刺激、胃肠道过敏、角膜外伤等非特异性刺激而诱发,这和祖国医学的认识也是吻合的,消毒饮有疏散风热、清热解毒之作用,邪去则正安,依据现代药理学的研究,方中柴胡、薄荷、蒲公英等药,有抑制单纯疱疹病毒之作用,故本方对炎症期的病毒性角膜炎有较好的效果,且能使角膜遗留之云翳较少、较薄。

  角膜病变的反复发作,是本病致盲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防止复发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本组有3只眼复发,复发率为9%,其原因多是自觉症状消失,自以为痊愈而不再服药。因此建议应在荧光素染色阴性及角膜光学切面均匀一致后再停止服药;或病情静止后采用间断服药方式,同时在原方中加入一些扶正之品,如党参、黄芪、当归等,以助正气,消灭余毒,加快修复溃疡面。对于伴有虹膜睫状体炎者,散瞳为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既可使睫状体得到充分休息,又可减少渗出,防止虹膜后粘连引致其它併发症。以上有关病毒性角膜炎中医验方内容由河北省中医院眼科石守礼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