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医学文献中没有“脑垂体肿瘤”之病名,但根据该病的病理改变似可定名为“脑瘤”。按其临床表现应属于中医的“头痛”、“呕吐”等范畴,其病因病机与气滞血瘀、痰凝湿聚有关,气血瘀滞日久逐渐形成肿块。治疗一般以行气活血为主,祛痰化湿为辅,基本方药为:丹参15克,川芎12克,葛根15克,桃仁12克,昆布15克,海藻15克,生牡蛎30克,夏枯草15克,白芷15克,天葵子30克。我们运用此法治疗该病四例效果尚好,现介绍如下。
脑垂体瘤中医医案例一:杨XX,女,45岁,工人,1979年12月8日初诊,患者头痛、眼胀、恶心、视力模糊、手指逐渐增粗、纳差近四年,1976年6月经XX医学院附属医院头颅片检查确诊为脑垂体肿瘤,近因症状不断加重,要求中医治疗。检查:慢性病容,面色无华,神清合作,面部、口唇及四肢肢端明显肥大,舌胖大,苔薄白、根厚腻、舌质淡红,脉细,复查头颅片:蝶鞍继续明显扩大,鞍底后床突、鞍背及斜上坡骨质破坏侵蚀,现蝶鞍前后径已达25毫米,深径为16毫米,与1976年头颅片对照,病灶有明显进展,中医辨证:气滞血瘀痰凝,兼有脾肾两虚,治以行气活血化痰、兼补脾肾之法。以基本方为主,加补肾之补骨脂、菟丝子;健脾之白术、陈皮、云苓。间断服药三年后,除肢端肥大外,其余诸证基本消失,并能坚持中、夜班工作。复查头颅片:蝶鞍前后径缩小为22毫米,深径为10毫米。鞍底、鞍背今见骨质边缘清晰,与1979年头颅片对照有所好转。
脑垂体瘤中医医案例二:廖XX,男,55岁,工人,1976年11月5日初诊,患者主诉头痛、有紧压感已一年之久,并伴有两眼发胀,视力模糊,睡眠不好,纳差,身倦无力,1976年8月经xx医学院附属医院头颅片检查,确诊为脑垂体肿瘤,行放疗不见好转而要求服中药、检查:面色无华,眼球稍突出,鼻大,口唇及双肢端肥大,舌质淡红,舌体胖大,苔黄中厚腻,脉弦滑,复查头颅片:蝶鞍显著增大,呈圆球形,前后径为25毫米,深径为20毫米,后床突呈条状,为脑垂体肿瘤所致。中医辨证:气血瘀滞,兼有痰混凝聚,以基本方加利湿之云苓、苡仁,祛痰之胆南星等,经治10个月后症状明显好转,能坚持上班,1981年3月复查头颅片:蝶鞍明显增大似气泡型,其前后径缩小为20毫米,深径为16毫米,与过去头颅片对比有所好转,头部诸骨未见侵蚀及破坏面。后于1981年12月因患心肌梗塞死亡。

脑垂体瘤中医医案例三:李XX,男,32岁,工人,1975年12月10日初诊,1975年10月因头痛,走路不稳,经某肿瘤医院头颅片检查,诊断为脑垂体肿瘤,并动员其到上海手术摘除,患者因家中兄妹三人均患此肿瘤病,其兄妹二人在手术后不到2年都已死亡,故担心自已手术后又死亡,精神很紧张,从上海回武汉后即来我门诊要求中药治疗。现主诉头痛,有紧压感,恶心,有时呕吐,两眼发胀,视力模糊,易怒,善太息,检查:一般情况稍差,两眼球稍突出、鼻大,口唇增厚,手指增粗,脉弦,舌胖大、质紫暗、苔薄黄根腻,证属痰瘀互结,兼有肝气郁滞,治以基本方加疏肝解郁之柴胡、郁金等,1979年11月复查头颅片:在相当侧脑室位置见一不规则圆影,密度不甚均匀,属病理性钙化,与原片对比大小形态相仿,但见蝶鞍前明显扩大,后床突骨质吸收破坏,继服中药于1982年5月死亡。
脑垂体瘤中医医案例四:顾XX,男,36岁,干部,1972年2月初诊,1971年9月自觉头昏头胀,以前额为重,视力进行性减退,视野逐渐缩小,右眼0.06,左眼0.5,伴头昏,头胀,视力模糊,四肢乏力,纳差,小便频,大便调,检查:一般情况好,面色无华,脉细滑,苔白薄、根厚腻。按基本方加补骨脂、石决明,间断服药。1973年5月9日在xx医学院附属医院头颅片检查:蝶鞍扩大,前后径为22毫米,深径为13毫米,前床突稍变尖,后床突翘起,后床突和鞍背骨质明显吸收,蝶鞍有双鞍底,确诊为鞍内肿瘤。在我门诊继服中药。至1976年2月到上海某医院作垂体次全切除,病检为垂体灰色细胞瘤,术后3个月症状仍未减轻,故仍在我门诊服药。予基本方加补骨脂、黄芪、枸杞、当归等扶正补肾之品,坚持服药半年后一般情况好转,一年后能上班工作,1983年底仍健在,
根据上述4例脑垂体肿瘤患者的临床观察,本组患者都具备头痛固定不移、有紧压感、手指头增粗、口唇增厚等临床特点,我们认为该病多系痰瘀为患,以痰瘀互结为其主要病理变化,其病初多血瘀,继则夹痰,正如唐容川所说“须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据此确立了活血消瘀、化痰散结的治疗原则,拟定了基本处方。从1974年以来,以此方为主,结合临床辨证加减治疗该病4例,均取得了一定的近期效果。以上中医医案内容由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小组许菊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