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骨伤科顾问林如高老中医,现年九十六岁,在伤科内伤诊治方面有八十年的实践经验,现将其治伤经验加以整理,介绍如下。
对内伤的认识
凡外力伤及人体内部脏腑、经络、气血的病证均称为内伤。诚如清代沈金鳌所云:“内伤其言内而不言外,明于伤在外而必及内。”故外来暴力突然侵袭人体,如跌扑、坠堕、闪挫、拳击、殴打等均可致伤。另外,强力任重,使劲屏气等也是内伤发生的原因。
明代薛已《正体类要》指出:“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一旦人体遭受损伤,则络脉受损,气机凝滞,营血离经,瘀滞于肌肤腠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气伤痛,形伤肿。”因此,内伤后患处主要表现为疼痛与肿胀,与此同时,全身的气血运行也发生变化,一系列症状随之发生,根据临床表现的特点,通常分为伤气型与伤血型。
(一)伤气型:
主要是气机运行失常,可分为气滞与气闭两种。气滞表现为无形之病痛,其痛多无定处,且范围较广,忽聚忽散,无明显压痛点,出现咳嗽、呼吸不畅、气急、胸闷胀懑、牵制作痛、神疲纳呆、脉沉等症状。气闭多见于颅脑损伤,以致出现晕厥、神昏等症。若肝肾气伤,则痛在筋骨,若营卫气滞,则痛在皮肉。
(二)伤血型:
主要是脉络受损,血行之道不得宜通,可分为瘀血与出血两种。瘀血系皮肤完整而组织器官内损者,瘀血停滞,“离经之血”聚于一处,在体内一时不能消散,肌表肿痛青紫,疼痛部位固定,呛咳及转侧时疼痛显著,瘀血经久不愈,变为宿伤,出血系营血向体外溢出者,皮肤、粘膜开放性损伤,表现伤处出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咳血等,亦可大量内出血于胸腔、腹腔。血出不止,即有气随血脱的危险。气血是相辅相成的,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张景岳指出:“血积有形而不移,或坚硬拒按,气痛流行而无定,或涤聚而涤散”,临床一般多见气血俱伤,仅有偏重而已。

辨证施治
(一)按气血盛衰:
少壮者气血旺盛,凡新鲜内伤者,宜破气破血,用破气破血方(归尾6克,赤芍6克,枳壳3克,苏木6克,红花6克,槟榔6克,泽兰6克,香附5克,元胡3克,青皮5克,陈皮5克,郁金6克,甘草3克,大黄3克)。老弱者气血虚弱,宜调气调血,用调气调血方(当归6克,川芎6克,生地9克,赤芍5克,乳香3克,肉桂3克,木香5克,党参6克,黄芪6克)。
(二)按部位分型:
头部(1)晕厥期:用通关散(麝香1克,朱砂6克,冰片9克,雄黄6克,蟾酥1.5克,牙皂6克,细辛1.8克,芒硝9克)吹鼻;(2)复苏期,治以复苏汤(三七6克,琥珀6克,珍珠粉0.6克,枳壳6克,川朴6克,辰砂3克,血竭9克,菖蒲6克,麝香0.1克,龙骨9克);(3)恢复期,服芎芷汤(川芎6克,白芷6克,白菊花9克,甘草3克,细辛2克,生石膏12克)。
胸胁部内伤(1)伤气型:宜服顺气宽胸汤(桔梗9克,枳壳6克,木香3克,川朴4.5克,防风6克,苍术6克,白术9克,白芷4.5克,甘草3克)。(2)伤血型:服顺气祛瘀汤(枳壳9克,桔梗6克,陈皮6克,郁金6克,槟榔9克,沉香3克,木香3克,半夏6克,桃仁6克,茅根24克,三七3克,红花3克,甘草3克)。
腹部内伤(1)伤气型:治以活血通气汤(当归9克,川芎4.5克,赤芍9克,制乳香4.5克,制没药4.5克,木香3克,炙甘草3克,泽泻9克,桃仁6克,香附9克,党参15克,砂壳3克)。(2)伤血型:服逐瘀消积汤(归尾6克,赤芍9克,桃仁6克,红花6克,生地9克,泽兰6克,羌活3克,苏木6克,枳壳6克,陈皮6克,甘草3克,续断9克,郁金6克)。(3)气血两伤型:予宿伤祛瘀汤(归尾6克,桃仁6克,红花3克,莪术4.5克,泽兰6克,陈皮6克,甘草3克,龙涎香0.45克或木香6克)。
按部位论治结合气血辨证,是林如高老中医治疗内伤的特点,他的经验通过实践不断得到发展,有其临床价值,值得借鉴。以上有关内伤的中医医案内容由福建中医学院张安桢,王和鸣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