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验方偏方锦集网专注于中医验方、单方、经方及民间偏方和中医医案的搜集与整理,仅供广大医务工作者和中医爱好者参考学习

中医验方偏方锦集
专注于中医验方、偏方及中医医案的整理与分享

胃炎煎剂治疗浅表性胃炎

时间 :2025-10-15 作者 :文静,高素征 来源:验方偏方锦集 浏览 : 分类 :消化科医案
1临床症状改善治疗后腹痛腹胀基本消失,食欲明显改善,大便由溏便转为成形便,评为显著好转者11例(16.9%)由治疗前的经常腹胀腹痛,治疗后转为偶有隐痛腹胀,食欲精神均有改善,评为好转者41例(63.1%)治疗后临床症状无改善,评为无效者13例(20.0%)

  近年来,经纤维胃镜检查发现患浅表性胃炎者较多,我院3000例受检者中患浅表性胃炎者达1578例(其中包括浅表萎缩性胃炎180例),占受检总数的52.6%。主要症状为上腹痛、胀满、泛酸、纳差、无力等,但胃肠造影多无异常发现。我们自1981年5月至1982年12月对65例患者用中药验方胃炎煎剂进行了治疗,获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

  本组65例,男52例,女13例;年龄小于30岁者9例,大于50岁者7例,30~50岁者49例(占75.4%);病程最短者半年,最长者30年,多数为2~10年。全部病例均有程度不同的上腹疼痛胀满、食欲减退、大便不正常、乏力等症状,均经胃镜检查证实为浅表性胃炎或浅表萎缩性胃炎,病变波及胃体、胃窦。其中33例经胃镜活检证实为慢性炎症改变(包括肠上皮化生改变者2例,肠上皮化生兼轻度腺体萎缩者1例)。全部患者肝功能均属正常,乙型表面抗原阴性。部分病例曾行钡餐造影检查未见异常。65例中脾胃虚寒型49例(畏寒,喜暖,喜热饮,腹痛喜按,大便溏,舌淡胖大有齿痕,苔薄白,脉多为沉迟);肝胃不和、气滞血瘀型10例(上腹胀满,胁肋胀痛,食欲不振,舌质暗紫有瘀斑,脉弦);脾胃阴虚型6例(胃脘胀满,纳差,嗳气,喜冷饮,便秘,舌红、苔有裂纹,脉细数)。

治疗方法

  胃炎煎剂由党参10克,白术15克,茯苓10克,丹参15克,香附10克,良姜5克,甘草5克,青黛1克组成。将上药7剂合而水煎成200毫升(由本院中药制剂室去蛋白浓缩而成,其中青黛后入)。每日3次,每次10毫升;或每日2次,每次15毫升,饭前服。每1~2周随诊一次。治疗过程中有10例病人曾短期(2~3周)加服西药胃复安、乳酶生、胰酶;其它病例均单用中药胃炎煎剂。服药1~1.5个月者11例,服药3个月~半年者28例,半年以上~1年者16例,1年以上者10例。

治疗结果

  1、临床症状改善:治疗后腹痛、腹胀基本消失,食欲明显改善,大便由溏便转为成形便,评为显著好转者11例(16.9%);由治疗前的经常腹胀、腹痛,治疗后转为偶有隐痛、腹胀,食欲、精神均有改善,评为好转者41例(63.1%);治疗后临床症状无改善,评为无效者13例(20.0%)。

  2、病变组织改善:65例中有34例在治疗后3个月至1年内,进行了1~3次胃镜复查。复查结果,病变大部吸收,出血点、糜烂均已消失,评为显著好转者11例(32.3%);病变范围缩小,炎症程度减轻,评为好转者16例(47.1%);胃镜复查无变化,评为无效者7例(20.6%)。

  3、中医辨证与疗效关系:根据临床症状和胃镜所见情况进行综合评定,结果脾胃虚寒型49例中,有效47例(95.9%);肝胃不和、气滞血瘀型10例,有效6例(60%),脾胃阴虚型6例,有效仅1例(16.6%)。有效病例中有2例胃镜复查好转而症状无改善。

讨论

  本组65例患者,经胃镜检查确诊,用中药胃炎煎剂治疗,症状有不同程度好转者52例(80.0%),胃镜复查34例中27例(79.4%)病变程度减轻或范围缩小。说明中药治疗浅表性胃炎有一定疗效,也表明胃粘膜浅表性炎症病变大部分是可以修复的。其中脾胃虚寒型49例中2例无效;肝胃不和、气滞血瘀型10例中4例无效,脾胃阴虚型6例中无效5例,反映了胃炎煎剂对脾胃虚寒型的疗效最高(有效率95.9%),对后两者则较差,而本组病例脾胃虚寒型患者为数较多(占75.4%)。我们认为浅表性胃炎患者多为脾气虚弱、水谷运化失常,故见食欲不振、胃院胀满、大便异常等症状。胃炎煎剂具有健脾温中、活血理气功能,因本病的发病机理有自身免疫因素参与,故加用少量青黛,取其有抑制免疫的药理作用。从初步实际疗效看,本方收到了预期效果。以上浅表性胃炎的中医验方内容由北京积水潭医院内科消化组吴文静,高素征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