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机能亢进伴贫血多属于中医“瘿”及“怔忡”范畴。笔者运用加味归脾丸(《医宗金鉴》方)加海藻、昆布治疗本病,疗效尚好,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7例,男2例,女5例,年龄33~43岁,平均36岁;病程5月~23月,平均11个月;7例患者均经西医检查后确诊为甲状腺机能亢进伴贫血。本组病例均有多食善饥、消瘦、心慌、肢软、神疲乏力、面色胱白等症状。检查:甲状腺肿大(I度肿大1例,Ⅲ度肿大2例,IV度肿大3例,V度肿大1例)并都伴有血管杂音,基础代谢率均高于+20%,血清T3、T4含量及吸碘试验均高于正常,血红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均低于正常。
治疗方法
基本方:香附15克,党参15克,枣仁8克,远志8克,当归10克,黄芪15克,乌药10克,茯神15克,白术10克,贝母10克,木香6克,陈皮10克,甘草6克,海藻30克,昆布30克。气虚者重用参、芪;脾虚湿甚者加香砂六君子丸;失眠者加生龙齿、牡蛎;气郁化火灼津为痰者加海蛤壳、夏枯草。

治疗结果
本组7例,治愈(症状、体征消失,基础代谢、吸碘试验及血清T3、T4含量均恢复正常,随访2年无复发)4例,好转(服药期间症状、体征及各项检查均有改善,但停药后疗效不稳定)1例,无效(连续服药3个月,症状、体征无改善)2例。
典型病例
例一:顾XX,男,34岁,1977年6月11日初诊,颈部长包块半年,伴多食善饥、心悸头晕、多汗、神疲乏力、腹胀便溏,舌苔薄白,脉细数,血压110/60毫米汞柱,心率136次/分,体重49公斤,双眼突出,颈前甲状腺肿大3x4厘米,质软,血管杂音(++),基础代谢率+50%,血清T3、T4含量及吸碘试验均高于正常,白细胞3000/立方毫米,红细胞290万/立方毫米,血红蛋白8.5克%。西医诊断为甲状腺机能亢进伴贫血,肝郁脾虚,聚湿为痰,痰气交结,发为瘿瘤,治拟实脾敛肝,开郁祛痰,软坚散结。方用基本方(茯苓代茯神),每日1剂,连服104剂,症状、体征消失,体重增至66公斤,基础代谢率一8%,血清T3、T4含量及吸碘试验均恢复正常。随访至今未复发。
例二:王XX,女,33岁,1971年10月3日入院,多食善饥、体重下降、心悸易怒、眼胀颈大、低热多汗已10个月,在xx医院检查,诊断为甲状腺机能亢进,予他巴唑等药物治疗罔效,自服甲状腺素片1瓶亦无效,病渐加重,精神委靡,遂来我院就诊。查见舌淡苔白,脉虚大,血压100/50毫米汞柱,心率154次/分,体温37.9C,体重38公斤,眼球突出,颈前甲状腺肿大如鸡卵,血管杂音(++),基础代谢率+62%,血清T3、T4含量及吸碘试验均高于正常,血红蛋白8克%,红细胞273万/立方毫米。西医诊断为甲状腺机能亢进伴贫血、肝郁脾虚、正虚阳浮。治以益气养血,开郁祛痰,软坚散结。予基本方(黄芪、党参加至30克),每日1剂。5剂后汗止,诸症减轻;25剂后热退,但瘿未消,将党参、黄芪减至10克;142剂后,诸症悉除,基础代谢率一5%,血红蛋白10.5克%,体重增至62公斤,随访至今未复发。
小结
《诸病源候论》曰:“瘿者,由忧恚气结所生。”《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云:“脾主肌肉,郁结伤脾,肌肉浇薄,土气不行,逆于肉里,致生肉瘿……加味归脾丸主之。”该病多系情志忧恚内伤,而致肝郁脾虚,由于肝郁气滞,疏泄失常,气机不利,血行不畅,则情绪激动、急躁手颤;气郁化火,灼伤胃津,致消谷善饥;肝木乘脾,中土不运,故腹胀便溏;脾不散精,化源不济,心失所养,故头晕、失眠、心悸、脉细数;脾主肌肉主四肢,脾虚则肌肉消瘦、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肝脾郁结,气机逆乱,痰湿瘀阻则生瘿,治疗”甲亢”常以滋阴清热、理气化痰、软坚化瘀为法,而今兼见一派脾虚气滞、中州失运、化源不足、心失所养的证候,若墨守成规、拘泥于常法,必劳而无功、乃思仲景“见肝之病,当先实脾”之意,取《医宗金鉴》加味归脾丸治瘿之法,自拟加味归脾丸加海藻、昆布,试治本病。方中香附、乌药、木香、陈皮疏肝理气解郁;党参、黄芪、甘草、当归、茯神、白术、远志、枣仁益气健脾、养血安神;贝母、昆布、海藻化痰软坚散结。上药共奏实脾补虚、敛肝开郁、化痰消结之功。以上有关甲状腺功能亢进伴贫血中医医案内容由国营第三八八厂医院傅清成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