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验方偏方锦集网专注于中医验方、单方、经方及民间偏方和中医医案的搜集与整理,仅供广大医务工作者和中医爱好者参考学习

中医验方偏方锦集
专注于中医验方、偏方及中医医案的整理与分享

清燥救肺汤加减治疗失音

时间 :2025-10-04 作者 :汤万团 来源:验方偏方锦集 浏览 : 分类 :五官科医案
例二陈XX,女,38岁,教员,1982年5月16日初诊,3个月前,患者于连续教唱4节音乐课后,即感音哑,自用地瓜米泡汤喝,并用胖大海60克,分2次泡服,颇见效验,但上课时声音稍大,辄又嘶哑,前医用桑杏汤加桔梗甘草治疗,效果不显,乃邀余诊治,患者声音嘶哑,讲话用力,阵阵心烦,不眠,纳差,舌红少苔,脉弦细,初予铁笛丸(甘草6克,薄荷3克,桔梗12克,连翘9克,诃子12克,沙参15克,胖大海12克,钩藤12克),煎服2剂,音哑诸症同前,后按肺气耗伤型,改予清燥救肺汤加诃子12克进治,服药2剂,音声即复正常,6月23日,又因上课讲话较久,声音嘶哑,用上方再服1剂即愈,至今未见反复

      失音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症状,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运用清燥救肺汤加减治疗失音85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85例,男48例,女37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71岁;干部或职工22例,教员21例,演员15例,农民19例,其他8例;病程最长1年3个月,最短1天,平均44.2天。

辨证分型

  失音多由内伤、外感,或高唱、讲话过多等原因所引起,临床发病有急、缓之分。急者中医称为“暴暗”,多因邪气外袭,遏壅声窍,或内高唱、多言耗气伤律而得病,本组共57例;缓者中医称为“久暗”,多由肺肾亏虚,肾精不能上承所酿成,本组共28例,按中医辨证可分为以下六型。

  (一)风寒型:咳嗽,声音嘶哑,头痛鼻塞,舌苔白薄,脉浮,共9例。

  (二)痰热型:音哑或重浊不扬,咳痰稠粘,舌苔黄腻,脉浮滑,共10例。

  (三)实热型:失音,发热口渴,咽喉肿痛,小便黄赤或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洪数,共12例。

  (四)肺燥型:声音嘶哑,咽干,鼻燥,舌红少苔,脉数,共17例。

  (五)肺肾虚型:音哑4个月以上,伴有耳鸣,头晕,目眩,心烦,或四肢疲乏,动则气促,脉细数或无力,舌红绛无苔,或舌淡红少苔,共11例。

  (六)肺气耗伤型:为高唱或讲话过多后引起的嘶哑,伴见咽喉干燥或痛,舌脉常正常,共26例。

a

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均用清燥救肺汤加减治疗。处方:沙参15克,甘草9克,蜜炙枇杷叶10克,石膏15克,阿胶12克,杏仁10克,麦冬12克,黑芝麻12克,冬桑叶12克,木蝴蝶12克。除肺燥型单服上述处方外,风寒型加荆芥6克,防风6克;痰热型加京川贝6克,桔梗12克;实热型重用石膏至30克,便秘加大黄12克,咽喉痛加银花12克,马勃10克,肺肾虚型沙参改为白参6克,石膏改为石斛12克,另加诃子12克,黄芪15克;肺气耗伤型加诃子15克。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忌食炙热辛燥之品。

治疗结果

  按以上方法治疗,服药后语声如常,3个月内无反复者为治愈;服药10剂,音哑如故或更甚者为无效。本组除1例无效外,余均治愈。治愈病例服药1~3剂者45例,4~6剂者33例,7剂以上者6例。

典型病例

  例一:彭XX,女,38岁,农民,1965年10月12日初诊,近年常咳嗽,音哑1年3个月,时感疲乏、头晕、心烦,经胸透诊断为“浸润性肺结核”,抗结核治疗3个月,音哑经多方医治无效,自认为已成痼疾,无治愈之望。因发热、咳嗽、腹痛而邀余诊治,经肌注硫酸阿托品、口服氯霉素后腹痛止,但诉头晕,诊见音哑,面色萎黄,舌红无苔,脉弦数,证属肺肾虚型,以滋养肺肾为治,白参6克,甘草9克,蜜炙枇杷叶10克,石膏10克,木蝴蝶12克,阿胶12克,杏仁10克,麦冬12克,黑芝麻10克,桑叶10克,服药2剂,语声渐复,上方石膏改为石斛12克,另加诃子15克,黄芪18克。继服9剂,音声复常。随访至今,未见反复。

  例二:陈XX,女,38岁,教员,1982年5月16日初诊,3个月前,患者于连续教唱4节音乐课后,即感音哑,自用“地瓜米”泡汤喝,并用胖大海60克,分2次泡服,颇见效验,但上课时声音稍大,辄又嘶哑,前医用桑杏汤加桔梗、甘草治疗,效果不显,乃邀余诊治,患者声音嘶哑,讲话用力,阵阵心烦,不眠,纳差,舌红少苔,脉弦细,初予铁笛丸(甘草6克,薄荷3克,桔梗12克,连翘9克,诃子12克,沙参15克,胖大海12克,钩藤12克),煎服2剂,音哑诸症同前,后按肺气耗伤型,改予清燥救肺汤加诃子12克进治,服药2剂,音声即复正常,6月23日,又因上课讲话较久,声音嘶哑,用上方再服1剂即愈,至今未见反复。

  例三:黄XX,男,42岁,干部,1982年11月8日初诊,患者发热、咽痛、音哑2天,诊见,咽喉红肿,口渴,舌红苔黄,脉洪数,按实热型进治。石膏25克,沙参15克,甘草10克,枇杷叶10克,杏仁10克,麦冬12克,黑芝麻12克,木蝴蝶12克,银花12克,马勃10克,服药2剂,咽痛即减,音声恢复正常。

  例四:黄XX,男,71岁,中药师,1983年7月2日初诊,患者素有咳嗽、痰稠、胸闷等症,不时有便溏已2年余,近日因罹外感,咳嗽,音哑,低热,曾服百合固金汤、补中益气汤加减等三剂,诸症不减而到余处治疗,体温37.8C,声音嘶哑,四肢疲乏,动则气短,不眠,咳痰稠粘,舌红苔少而舌根略见黄腻,脉需带数,高年体虚,外感引动宿疾,痰热胶结声窍,药用清燥救肺汤去石膏,加石斛10克,川贝6克,诃子12克,黄芪15克。服药1剂,即能发音,但音浊不扬,宗前方去沙参,改用白参6克,续服2剂,音声如常,嘱服补中益气丸巩固善后。

讨论与体会

  祖国医学认为,失音不仅是声道局部的疾患,且与肺肾有着密切的关联。如《直指方》云:“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肺属金主气,肾属水存精,精气谐和则声音响亮;若精气虚亏或肺燥津灼均可致暗,我们按中医辫证,分为六型,据型拟药增减,临床应用,辄见效验,本病因演唱或上课讲话过多引起者,临床殊不罕见,究其原因多与肺气耗伤、阴律亏损有关,我们用清燥救肺汤加诃子,生津润燥,敛肺行气,屡试屡效,本方不但为治暗良药,常服并可润肺生津,保持声音洪亮清晰。以上失音中医医案内容由福建省周宁县中医研究所汤万团提供